首页
疾病病因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并发症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折叠人李华嘴巴离大腿仅有两厘米,19

年6月13日,医院的住院楼里热闹非凡,很多科室的医护人员都专门赶过来给一位“特殊”的病人,庆祝康复出院。

整整一年时间,四次手术,几乎动用全院了一半以上的科室主任,甚至还专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前来会诊、指导。

可当真看到男子蹒跚昂首的走出大门,大家还是很难相信眼前。要知道,他去年刚来时,还是脊椎折叠成度,嘴和大腿间距离不足2厘米,眼睛只能看到脚下土地的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做了28年的“折叠人”,而深圳大学的医生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攻下这个医学界的“珠穆拉玛峰”?

震惊全院的“特殊”患者

年6月,医院脊柱骨科主任陶惠人正在门诊接诊,眼看到了午休时间,突然门被人推开。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一堆片子,向陶主任央求道:

“主任,您的号太难挂了,我带着儿子从湖南赶来,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您身上了。能不能给加个号看一眼。”

本着医者仁心,陶主任还是很宽容的让把患者带进来,他利用午休时间给看一下。

可不成想,患者一进诊室。不仅助理、实习医生吓了一跳,就连见过了大风大浪的陶主任都忍不住站了起来。

患者李华,几乎是用手拄着拐杖一点一点挪进来的。他的脊椎几乎完全的弯折了下去,头紧贴着大腿。身子看上去都不足一米高。

陶主任走到身前仔细的观察,同时用手不时地按压、询问,在接过李华母亲带来的片子仔细研究后。

不由得摇头说道,一直在资料中讲“3-on折叠人”,这却是我在现实中真正第一次见到实际患者。

3-on折叠人,是个医学上的专有名词。它是意指患者的下颌紧贴胸部,胸骨紧贴耻骨,面部紧贴股骨,整个人的身子从中间呈度折叠。

这几乎就是脊柱届疾病的天花板,也是医学上难以攀登的“珠峰”。

由于这个病当今仍然没有研发出特效药来,只能靠手术矫正,但如此长时间、严重的弯曲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室、一次手术就能解决的。

面对着患者和老人,手里不断的看着片子,往常一向对专业自信的陶主任破天荒的犹豫了起来。

他在不断的斟酌着该怎样和对面解释,没想到老人先开了口,

“我知道很难,但您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我们也是听其他病友推荐的您,如果您都不肯治,那我们母子可就一点希望都没了!”

看着老人含泪的恳求,陶主任还是把到嘴的话憋了回去。转而说出了,

老人家别急,这个情况有点复杂,要不容我们医生间先商量、讨论下。

说着,他掏出了电话,直接拨给了胸外科、骨外科、脑外科等诸多科室的主任医师,让他们先别下班吃饭,赶紧过来会诊一下。

不大一会,各科科室的主任、专家全都赶了过来,推门进来后无不被这个“特殊”的患者震惊了。

大家在看完片子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无一例外的都表示难度太大了,而且国内还从来没有过这种“3-on折叠人”手术成功的先例。

听着诸位专家口口声声的说着手术风险难度大,老母亲的神情越来越沮丧,突然她好像狠下了心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

只要你们肯尝试手术,肯治,无论最终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接受。哪怕是孩子下不来手术台,我们也认命了。

28年了,我每天照顾他,我不怕辛苦,可现在我70多岁了,我怕有天我走了,他该怎么办?

现在你们只要肯给他手术,我全信你们,最后啥样都是我们的命。

大家慌忙扶起老人,看着老人哗哗的眼泪,大家全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陶主任身上。因为就算是手术,也得是脊椎科牵头,其他科室配合。

深吸口气,陶主任握住了老人的手,说道。“放心,你儿子的手术我接了,虽然我之前没有做过这样严重的案例,但我们一定会好好做术前计划,争取手术成功。”

收治住院后,陶主任详细的询问了李华患病的经过,一丝一毫的细节也不肯放过。而老人也是事无巨细的讲起了这28年来的不易。

青春年少,突逢厄运

“折叠”的患者李华,出生在年的湖南永州。上面只有一个姐姐,他算是家里唯一的独子。

在那个还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一家只有两个孩子算很稀少的了。

自然而然,父母也是很宠这个小儿子。几乎所有的心血都灌注在了他的身上,而他也不负期望的长大成人。

虽然没能高考得中,但很快就逢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

约了三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大干一场,积极投身商海,励志要拼出一番大事业来。

而且刚刚18岁的他,还真就是运气颇好的赶上了“风口”,眼看着就要成就番自己的事业。没成想,突然有天,他就忽感身体出现了不适。

年的下半年开始,他就隐隐的觉得后背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疼痛。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太在意,只当是最近太劳累了,想着年轻人吗,过两天就好了。

可是慢慢的他就发现情况不对了,后背的疼痛随着时间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贴膏药、针灸、拔罐全都试了也没有缓解。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的腰板不在笔挺了,身子不自觉的出现了佝偻、弯曲。等到情况显而易见之后,他和父母才感觉到了害怕。

短期之内,疯狂医院之间。可是受限于当时医疗资源的限制,虽然看了很多医生,但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

被当成疑难杂症对待的他就此陷入了长时间的寻医问药阶段。可是偏方办法试了一大堆,腰却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弯了下来。

不到十年的时间,好好的一个英挺小伙子居然就变成了严重驼背的人。

李华的性格也是变得沉默寡言,很是羞于在人前露面,原来的朋友他也是主动不敢再联系,更不要说结交女朋友了。

身为母亲,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了心里。她不断的宽慰儿子,外貌不是全部,就算是身子驼背也能闯出一片天来。

多年求医,病情加重

可话是这么说,母亲当然也不会干看着。到了年,狠下心来的母亲决定陪同儿医院彻底做个检查,力求搞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带上家里能凑起来的全部家当,母子二人来到了北京,别说这次还真来对了地方。首都的专家真的诊断出了病因。

可真的听到了专家详细的解释后,两人恍若晴天霹雳一样。彻底呆住了。

强直性脊柱炎,这就是专家给出的答复。最打击人的还是这种病现有医学没有什么特效药可以用,被人私下里称作“不死的癌症”。

带着满满的沮丧,俩人返回了老家。还是母亲先挤出笑脸对儿子说,没关系,专家不是说这病不致命么。

只要人还在,啥都不是事。妈妈陪着你,咱重新规划生活。

在母亲的鼓舞下,李华自学了修车技能,靠着路边摆摊修理下自行车,虽然挣得不多,但是糊口却是没啥大问题。

自食其力,积极生活本来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可命运却不肯放过这个可怜人。

仅仅过了5年后,李华就发现自己的脖子越来越硬,慢慢的连抬个头都困难了,本来就弯下来的腰,现在却是连头都不能抬起来。

糊口的生计也是做起来日渐力不从心,直到年,情况突然急转直下。

他的下巴几乎快贴到了胸上,而脖子连微微上扬都不能了。

本来很能自理的他,却是连吃饭、上厕所都做不到了,眼看着儿子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母亲急的偷偷背着人不止一次的抹泪。

可当着李华的时候,又是故作笑脸,细心的给他擦拭身体,扶他走动。这几医院求医,想着医学发达了没准能有希望。

可医生的答复却是,李华的病症实在是太过于特殊了,国内根本没有如此情况下诊治的先例。大家全都没把握收治。

虽然不能治,但医生们都告诉了母子同一个信息。那就是李华的病症还会继续往恶劣方向发展。直到完全的压迫到胸腔,最后痛苦中等待生命消逝。

被宣判了“死刑”后,他们只能回家默默的祈祷出现奇迹。可上天何曾怜悯过世人,李华的情况还是一天天严重了。

直到他的脸几乎完全贴到了大腿上,仅仅剩余的2厘米缝隙就是他吃饭、喝水的全部空间。他的头也被死死固定在了那个角度,他的世界也只剩下了脚下几厘米的土地。

都已经快放弃治疗希望的母子,偶然间在年听到病友说,有个同样疾病的患者在深圳陶主任那里手术成功了。

虽然人家的病情没有像他那么严重,但这总归是他们这些年来听到的最好消息了。

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母子俩人踏上了去往深圳的火车。没想到,还真的让他们赌对了。

多科室协同,共克医学难题

陶主任顶着压力将李华收治了下来,其实他的心里也没有多少的底气。

要知道如此罕见的病例,之前只能在医学书和国外演讲的报告中见过,真正在实际中主持救治这样的患者,究竟最后的结果如何,大家全都心里没数。

可是事情总得有人去做,难题总要有人攻克,最最重要的是他没法面对老人的眼睛说出那句决绝的话来,他没法做到将人最后一点希望微火也吹灭。

可医学是严谨的,不会讲什么感情,一切都要靠科学来说话。为此,他专门花了两周的时间,研究各个手术细节,向院里申请了多科室联合。

院方领导在细致考量后,也为这个苦命的人所打动。最后决定全部的医疗费用由院方承担,而且会配备最顶级的医疗团队力求做成这国内第一例的“3-on折叠人”手术。

得到了如此振奋的消息,李华和母亲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心情大好的李华还在病房里用口琴吹奏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轻快的音符在病房中跳跃、飞舞。前来查房的陶主任看着心情不错的李华,嘱咐道,不要光顾着吹口琴,还要记得每天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后面可是要有很多“硬仗”要打的呦。

随着一天天的过去,陶主任准备的医疗方案也逐渐的完善成形。终于到了沉重的术前谈话环节。

陶主任专门选了个比较靠阳的位置,拿着小白板边画边给老人讲解手术的过程。

李华要想真正重新抬头站起来需要经历4次大的手术。

第一次是,先将他的两腿股骨截断以求能让的胸和大腿间的间距扩大,好为后续的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第二次是将他的部分脊椎椎结截断,重新固定以求他可以挺直后背。

第三次则是将他的颈椎椎结截断一部分,重新调整角度,使他的头可以再次正常抬起来。

第四次则是给他的股骨安装人造关节后,让他真正的再次站立起来。

其中中间的两次手术全部涉及到了腰椎、颈椎。大家都清楚那些地方遍布这神经,一旦受损,轻则瘫痪,重则当场死亡。

仅仅手术中可能致死、致残的事项陶主任就念了十几分钟,老人越听脸色越沉重。

最后更是直接打断了谈话,表示我不需要听了,现在我全信你们,这字我直接签。如果真的出了意外那就是他的命。

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年8月15日,李华被推进了手术室。

可术前的麻醉插管却出了大问题,由于李华嘴和大腿间的空隙实在是太小,氧气面罩完全没办法带上。

只能在无麻醉状况下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可是插管过程中疼痛带来的不确定反应,以及病人多年来压迫气管变形造成的未知风险,全都成了严重考验。

如果不能顺利插管,那么所有的手术安排就全成了泡影。关键时刻麻醉科主任,孙焱芫亲自上手,三个副主任从旁协助,一点一点的将气管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插到了位。

麻醉一切正常后,骨科主任亲自上台开刀截取下了部分股骨,一切正常。

术后经过恢复,李华的脸和大腿间隙终于从2厘米扩大到了25厘米。

虽然,相较于开始操作空间大大增加了,但第二场手术需要的俯卧位还是达不到要求。

摆在陶主任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采用侧卧位进行脊柱手术操作,要么把风险系数更大的颈椎手术提前。

最终经过慎重的商讨,李华的颈椎截骨矫正手术提前了。

这个手术就是为了矫正他的颌胸畸形,使他能有到正常人平视的视野。简单讲就是把他的颈胸连接处的椎骨打断,截取一部分出来,重新摆正角度,以求他的头可以正常平视前方。

手术的难度在于任何一个细微角度的偏差,都有可能让他术后视野朝天或者朝下。

而且在脊髓周围动刀,不亚于踩着钢丝奔跑,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他们还专门从外院请来了全国这方面最顶级的专家亲自指导手术,历经6个半小时,李华有惊无险的下了手术台。

年9月18日,最关键的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开始了。

由于颈椎手术的提前,此时的李华已经可以把头抬起将身子趴在手术床上了,可不能平趴带来了晃动风险,为此医护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水袋将空隙填充了起来。

陶主任在各个科室的配合下历时10多个小时,终于将几十颗固定的钢钉打进了李华的脊椎里,终于手术成功了。

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老人,看到陶主任虚弱的开门出来忙迎了上去,听到一切顺利的那刻,老人忍不住留下了热泪。

当谈及儿子多次手术,植入几十颗钢钉,遭受了这么大罪的时候,老人反而是宽慰身边人,这是他该承受的,和过去几十年的遭遇相比,只要能重新站起来,这点罪值得。

很快,最后的置换手术也顺利成功了。

当李华真的可以再次仰面朝天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死死的盯着天花板,眼含热泪的说道,

“能躺着真好,我都快忘了这样躺着是什么感觉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术后伤医院的康复科展开了康复训练。

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他真的可以再次昂首走了起来。

后记

历时整整一年的时间,“折叠人”李华终于可以宣布康复出院了,无数参与了救治的医护都在这一天赶过来送别这位“特殊”的患者。

也许此后余生,他们再也不会有交集,但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全都为了一件事拼搏过,那就是对抗疾病。

也许,很多人至死都没等到曙光,但相信只要有这些心怀理想的人在,疾病终会变得不那么可怕。

愿天下人,身体康泰,远离病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pmvc.com/jbyf/1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