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补益督通脉”疗法是以补气、补肾阳、补血、补肾阴的四补来充养滋补督脉,以活血化淤来疏通脉络为理论依据,“四补”具体在治疗上,是用四方面的补药进行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身上,出现气与血互不促生,互不促长的病理改变,用补气补血的方法,使气与血充足,而达到气旺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旺能生气、载气运行,气与血生生不息,互生互长,使脏腑组织代谢由充足的物质基础。
1、“四补益督通脉”疗法的理论来源
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是辩证法与整体观思维模式。中医学认识疾病是从整体观角度出发,这样符合对复杂疾病治疗寻找出路。任何疾病必须由因果关系。在一个问题理不清从何处入手时,中医学的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阐述了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一个道理。这一段哲学语言,提示研究者把理不清的复杂事物简单化考虑,纲举目张,一个一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强制性脊柱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跨多学科疾病,表现症状错综复杂,治疗顾此失彼,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困难。肖氏“四补益督通脉”疗法,是把复杂的疾病简单化,抓住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矛盾,阴阳平衡失调问题,对人体生存的基础气血进行补充,气血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物质基础,阴阳平衡是治疗的总纲,益督通脉是治疗的路径,做到有的放矢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有了研究方向,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难关是技术,指导技术进步的是理论,理论是医学家在不断的研究疾病、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对疾病的内在原理进行的总结。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才能攻克一个个疾病治疗学上的难关,使医疗技术一天天地提高。“四补益督通脉”疗法,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奠定了研究基础。
2、“四补益督通脉”疗法重在人体阴阳平衡
阴阳失衡使本病最为主要的病变之纲,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出现肾阳虚和肾阴虚的病理改变。从症状上看既有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的肾阳虚病理表现,也有午后低热的肾阴虚病理改变,阳气虚,蒸发无力,致使阴寒内生。肾阳虚,推动无力致使督脉不通,脉络淤阻,阴寒之邪不散,肌体无力抗邪,邪气内困。肾阴虚,阴精亏耗,阴虚生内热,阳气无所生之基础。用补气补血平衡阴阳的方法,使体内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而达到肾阳生,温化肾阴而化气,肾阴充,肾阳有生化之源,血有生化之本。气与血互生,阴与阳互长,共同达到推动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恢复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使正气得复,邪气得去,病去体健。
本疗法根据气血津液学说中的气为阳,血为阴理论,结合脏腑学说中的肾脏内寄元阴(肾阴)元阳(肾阳),元阳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元阴是人体一身阴精与阴血的源泉。由于气之根在肾阳,血之源在肾阴,气与血互根互生,阴与阳互根互生,“四补”之意既是治病求本,又是源流并重之义。
强直性脊柱炎有畏寒肢冷的阳虚症状,又有少气懒言,精神倦怠的气虚之症,补气而不补肾阳,则气无根而不生,补肾阳而不补气,则气无头而不走,故气与肾阳同补,而达互根互生,标本同治之意。由于血之根在肾阴,肾之阴精充足,血即有生化之源,本病患者有午后低热症状,又有面色白而无华,贫血的血虚之症,故血与肾阴同补。四补当中互为阴阳,互为气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而达标本同治,治病求根之目的。
3、“四补益督通脉”疗法重在通脉治疗的原因
肾脏内寄内阴(肾阴)元阳(肾阳),元阳是人体一身阳气的根本,督脉是一身阳脉之海,肾阳充足有赖督脉布于全身。“益督”,即补益督脉,因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过长强(尾骨与肛门中点)、腰俞(骶尾部)循脊柱正中上行,经百会,止于龈交。本病发病多起于骶髂关节,上行腰椎、胸椎、胸肋、颈椎,病理变化正是督脉循行之处,又以阳虚为本。“四补”在先,阳气得复,一身阳气汇于督脉,督脉亦通,阳气得散,脉络得通,骨破坏停止,故益都。
“通脉”即疏通脉络。气血津液都赖于脉络布于全身,气虚则血行无力,督脉不通,则阳气不能四布,骨关节周围脉络闭阻,韧带骨化,形成骨桥。补益督脉,活血化淤既能疏通脉络,促进新陈代谢,又能使硬化骨吸收,骨小梁重建,韧带骨化停止。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解决骨关节周围的脉络通畅,疼痛即可消失,这一疗法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来了临床治愈希望。
4、“四补益督通脉”疗法治病如何辨证
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认识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原则,是从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脾肝肾亏虚来入手辩证。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辨证点是虚证,活动期表现为实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虚实错杂疾病,在不同病程使用的辨证方法就应该不同,在临床中一般都是联合使用效果更加。
虚证,先天之虚证,是以先天父母禀赋不足,父母先天给予精气不足,精气继发源泉不足,包括气虚、血虚、肾阳虚、肝肾阴虚、精血相生、阳为气化。后天之虚证,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肝肾亏虚,脾胃不得阳气温煦,脾胃水谷精微不化,气血无生化之源,阴阳无所依存,阴血无生化之源,阳气无生化之本,所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原则应以补虚为基础。
督,是指督脉,督脉一身阳气之海,源泉来源于肾阳,肾阳虚督脉为无源之水,因正虚而生邪,瘀浊内生引至外邪,闭阻经脉,阳气不能四布于全身。经云:“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督脉阻滞,于是形成脊柱弯曲变形。阳气无力四布,邪气聚而不散,发为背部晨僵疼痛。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气血不足,阴阳失衡,肝脾肾之精气不足是本,督脉阳气阻滞是标,正虚而邪实,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扶正祛邪为原则。
强直性脊柱炎的先天下之虚无治疗基础,后天之虚在于脾胃,脾胃实气血生化之源,结合调理阴阳平衡,才能补先天不足。补虚,就是补益肝脾肾,脾胃居中焦,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健云则能化生饮食水谷精微,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血生而气有生化之源,气推动血而动,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筋脉,皆得其养,形体如壮,神气乃昌。
病理则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饥饱失节,形体劳倦内伤,疾病失治误治,病后失于调养,均可导致脾胃亏虚,甚则由虚致损,气血不生,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导致腰、臀、下肢酸痛不适。五脏相关,日久脾胃虚损及肝肾亏虚,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肾亏虚筋骨失所养,筋软无力,骨骼受损,脊柱变形,驼背,脊柱强直畸形诸症渐现。另外,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脾不健运,则水谷不化,反生湿浊之气,最易招引外湿侵袭人体,闭阻督脉。
肾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卫阳出于下焦,肾阳亏虚,不能上达脾胃,脾胃不能温化水谷精微,肾阳亏虚督脉无源,卫阳不固,屏障门户大开,则风,寒,湿浊气诸邪乘虚而入,郁而化热。当肾之精气虚亏时,必然累及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相应不足,出现气虚、血虚、气血虚之证。脾虚损肝,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肾主纳气,《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肾寓元阴无阳,补肾分补肾阴,补肾阳,或肾阴阳两补,肾阴者,肾精、天葵。肾阳者,肾气、命火。王太仆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当然补肾阴、补肾阳,同时起到补气、补血,精血是气阳生化的物质基础,在治疗中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补肾之法,不仅能养精、生髓、壮骨、消除阴霾寒凝,也能养肝揉筋、益督脉,用滋补肾阴,生精养髓之药,也能滋养肝阴、肝血,荣筋利爪、强健关节,因此,健脾养胃补肝肾益督脉同治,脾胃肝肾之气充足,平衡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四补益督通脉”疗法能标本兼治原因
标本兼治,活血化淤通脉。气虚,阳气推动无力,经脉运行阻滞,滞而为淤。血虚,血流无力,淤阻脉络不通,不通而为淤。肾阳亏虚,阴寒内生,寒主凝滞,全身阴寒不化,肾阳亏虚生淤。肾阴虚,阴虚生内热,阳气上亢化火,火灼脉络而生淤。局部疼痛为脉络闭阻,局部肿胀为湿浊阻络,局部之淤。久病在床,气机不利,脉络失于调达,闭阻经脉而为淤。从淤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标本同治之法,治病求本是寻根,治本同时必须治标,因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补虚则标更盛,标盛而为害。活血化淤通脉,打开脉络通道,内可调达气血阴阳,外可宣邪外出,达到治愈强直性脊柱炎的目的。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医学系列丛书之《脊柱强直侧弯诊疗学》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脊柱事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