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S)是脊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侵及骶髂关节、脊柱和近躯干的大关节,导致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和畸形。中医学多称为“腰痹”、“竹节风”、“骨痹”、“龟背风”、“肾痹”等。
一般认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目前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但中医对本病的诊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天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热之邪等因素起着诱发作用,正虚邪侵,邪恋损正,日久不愈,痰瘀内生,终致筋挛骨损,脊背强直废用。
就其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转归上必有其规律性(共性),但反映到每一位AS患者身上,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的居住环境、饮食营养、发病诱因及体质类型之不同,又各有特点(个性),因此临床治疗时既要针对每病人的特点进行辩证论治,又要针对AS这种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疾病发展规律进行辨病治疗,分期制宜。
一般根据AS的病程及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但又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发展趋势及实验室指标(血沉、CRP、免疫球蛋白)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应根据临床实际把AS分为早期、活动期、缓解期三期,更有利于临床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证候。
1、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证(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阶段):症见初起时多见游走性关节疼痛(以下肢关节常见),以后渐至腰骶、脊背疼痛,伴有腰背肢体酸楚重着,或晨起时腰背僵痛,活动不利,活动后痛减,阴雨天加剧。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濡缓。治以补肾益督、散寒通络。
2、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证(多见于活动期):症见腰背疼痛,晨起时强直不适、活动受限,患处肌肤触之发热,夜间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难,或伴有低热,夜间肢体喜放被外,口苦口渴不欲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3、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多见于缓解期):证见腰骶及脊背部疼痛,颈项脊背强直畸形、俯仰转侧不利,活动受限,胸闷如束,伴有头晕耳鸣,低热形赢或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脉细涩或细滑。治以滋补肝肾,化痰祛瘀通络。
腹针治疗理论:
腹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调控,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腹针治疗方法:
穴位:引气归元(深刺)大横(双浅刺)气穴(双深次)腹四关(双浅刺)中级(深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