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冬至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节,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
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简单地说就是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冬至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进补,来年一整年都能生龙活虎,能量充足!
12月21日是冬至,进入了艾灸人的另一个盛世:三九灸。虽然最近很多文章都在说三九,但其实,真实的三九是12月21日才开始的。
年三九灸时间:
一九:12月21日——12月29日
二九:12月30日——年1月7日
三九:年1月8日——年1月16日
九后固本:年1月17日——年1月25日
有木有觉察到,一到冬天,身体就变的虚弱起来各种毛病都随着天气变冷来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三九之时阴寒最盛,做一做“三九灸”,对于扶阳祛寒防未病,有着关键作用。
节气灸: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1错过三伏灸,别再错过三九灸
三伏灸和三九灸可以说是艾灸人最不能错过的2个时段,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的补充和巩固。前者是冬病冬防,后者是冬病夏治,均是艾灸扶阳补虚最佳时段。
中医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以冬至这天为“初九”,往后隔九天为“二九”,再隔九天为“三九”。三九寒天,是全年最冷的日子,此时艾灸,可辛温散寒、活血化痰,以养正气,防治虚寒疾病的发生。
2
顺时而灸的“三九灸”
三九是一年中阴寒之气最盛之时,阴极而阳生。三九初始的冬至,此时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渐渐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此时最宜培补元阳,天人相应。
因为人体的阳气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既防寒保暖,又要慢慢培补,为来年的脏腑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顺时而灸,正是三九保健灸的核心思想。
此时虚寒病症如呼吸道疾病及关节疼痛等最易加重,尤其是现代人普遍脾胃虚寒的厉害,三九天更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三九灸是古人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节气规律,从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出发,以“寒者热之”、“虚者补之”为依据祛除疾病,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3
这些人群最适宜“三九灸”
特别适宜治疗因阳虚、寒湿引起的病症,对下面的疾病会有很好的调理功效: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肠胃失调、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劳损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孕妇,恶性肿瘤,小于2岁儿童慎贴灸
4
三九这样灸,正一身阳气
三九天灸这里
一九(12月21日——12月29日):
冬至这段时间,天地和人体都处于阳气最弱的阶段。此时应艾灸最能补阳气的督脉任脉穴位,如大椎、命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二九(12月30日——年1月7日):
脾经主生化,此时对脾胃虚寒之人是个严峻考验,可以灸下脾经上的穴位如:太白、血海、阴陵泉、丰隆,再加上脾俞,足三里,补脾胃之气
三九(年1月8日——年1月16日):
此时接近年关,饮食普遍过于肥厚,艾灸膀胱经排毒,清扫身体长期积累的病邪。
艾灸穴位:膏盲穴、大杼穴、膈腧、委中穴
固本(年1月17日——年1月25日):
可以综合下以上几个穴位,不过以补阳为主。
5
节气灸是什么玩意儿
你是不是此时会纳闷,怎么一到某个节气,艾个灸也要凑热闹,这样有意义吗?当然有!节气灸就是一种顺应天时,使疗效事半功倍的灸法,它不像端午要吃粽,中秋要啃月饼一样由历史习俗决定,节气灸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之所以出现季节变化,就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人与此相应。如果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不能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无论三伏灸还是三九灸。都是选择这个阶段,对人体脏腑功能最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适应大自然和身体阴阳的变化,将艾灸治病养生的效果最大化。
老艾堂龙虎灸
6
百病生于寒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万恶淫为首;百病寒为先”之说。风寒暑湿燥火皆应归为寒热所生,而寒热虽为矛盾,而实则一体。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一个很简单的疾病一直就是治不好,各项检查指标也正常。如很简单的痤疮,总认为是皮肤本身的问题,治疗时只是用各种外擦药或化妆品,几年都不能治愈。实际上只要将脏腑的寒气排出去,让上焦之火能够通过中焦从脚下排出去了,痤疮很快就消失了。
寒为冬季的主气,温度是决定我们健康的根本,尤其是女人,腹温一旦下降,寒邪积聚在胞宫,就会生出多种妇科疾病。所以冬季放止寒邪入侵是养生之本。
冬至食疗进补1道菜清汤冬菜萝卜牛腩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前后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在北部地区,号称冬季吃赛过小人参的白萝卜是必不可少的进补美食,而白萝卜的绝佳搭档是滋养脾胃的牛肉,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香”得益彰!要注意的是,这里,白萝卜要切厚片,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汤汁,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风味鲜美的冬菜。
2饺子第一个饺子是用来吃的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如果冬至以后比较怕冷的,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第二种“饺子”长在我们身上
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不仅是长给大家用来听东西的,懂得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
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3道汤(1)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医理论认为,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因此,在阳气最弱的冬至前后,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对一般人来说,温补肾阳主要通过药膳方式即可,最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能很好地补气补血助阳。
(2)姜母鸭汤冬至这一天,还可以炖锅姜母鸭,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气氛。“姜母”要选老姜,取一只碗,加少许水,将老姜放在碗中研磨,磨出来浓汁,就是上好的调味汁。把煸好的鸭子及姜汁一同倒入,另加入适量甘蔗、陈皮、黄芪、党参等食材,煨至鸭肉熟烂即可。
(3)老母鸡汤
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鸡汤被人们视为“补身良药”,多喝些鸡汤可帮助人体气血恢复,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母鸡的补益之功效非常高,许多久病、瘦弱之人都可用来来补身,老母鸡不但能补气补血,还可祛风,而且母鸡愈老,功效越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艾老师有多年中医专家的丰富经验,为您一对一解答疾病、艾灸理疗、保健养生等问题,与小艾老师中科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