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畸形的截骨技术
脊柱截骨技术最早在年由MacLennan提出,他通过后路将顶椎的部分椎体切除,使脊柱短缩来矫正先天性畸形,然后辅以石膏支具。
年,Smith-Petersen报道了单节段的SPO截骨技术——将后方的附件小关节切除,后柱压缩并以中柱为支点使前柱撕裂、张开并延长,从而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后凸畸形。由于这种前柱延长存在很大风险,目前已经很少采用。SPO技术后来被应用到非强直的脊柱病变,不再将前柱完全撕裂而仅仅通过张开活动的椎间盘来矫正畸形。通过多节段的SPO截骨,既可以矫正矢状面后凸(每节段5°~10°),也可以矫正冠状面的畸形(每节段4°~9°)。
年,AlbertoPonte将其进行改良用于治疗Scheuermann’s后凸畸形,称之为Ponte截骨。为了解决SPO和Ponte之间的混淆与困惑,年Lenke建议将它们统称为PCO(PosteriorColumnOsteotomy,图15),与之相对应的前柱截骨则为PSO和VCR。
图15.后柱截骨(SPO,Ponte,PCO)技术(Lenke.Spine)。
由于SPO/Ponte/PCO要求前柱具有一定活动能力,椎间盘能够张开才能使后柱闭合,因此无法满足僵硬畸形的矫形需要。
年,Thomasen提出了经椎弓根截骨的脊柱短缩技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PSO在单一节段能够获得30°~40°的矫正。这项技术在年以后被KeithBridwell大力提倡,广泛用于矫正僵硬的后凸畸形,而非对称的PSO截骨则被用来矫正同时存在冠状面侧弯和矢状面后凸的脊柱畸形(图16)。
图16.PSO技术(KeithBridwell.JBJSAM)。
对于更严重的侧后凸畸形,年Leatherman报道了前后路联合部分椎体切除,后方内固定的方法来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年,Bradford首次提出了“全脊椎切除”(VertebralColumnResection,VCR)的概念,单一节段VCR能够获得40°~60°的畸形矫正。20世纪90年代初Bradford与Boachie-Adjei报道了分期或者一期前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结果。但由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多,VCR手术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年,韩国学者Suk将VCR技术改良为单纯后路手术(PVCR),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后美国学者Lenke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规范PVCR的手术操作和减低神经损伤的风险,并将PVCR技术推广至全世界。目前PVCR已经成为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标准术式”(图17)。
年,美国学者FrankSchwab联合7个中心的脊柱畸形外科医师,将不同的脊柱截骨技术按照切除的解剖范围,统一分为1至6级(图18),使各种手术操作技术进一步规范,得到了北美脊柱畸形医师的认可。
图17.VCR技术(MericEnercan.EurSpineJ)。
图18.基于解剖学的脊柱截骨分型(Schwab.Neurosurgery)。
典型病例:男,24岁,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关节置换术后,经脊柱截骨矫形治疗,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