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前沿讯,近年来,国内神经外科积极开展脊柱脊髓手术,显示出神经外科在显微镜下操作的微创优势。但有三组数据表明,这样的探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任重道远。
第一组数据,目前,国内专门从事脊柱治疗的神经外科医生不超过50名,这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委王硕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披露的。(数据出处和全文:述评
发展神经脊柱外科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王硕
中华神经创伤杂志)
第二组数据,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组长李维新教授介绍,神经外科医生完成了80颗螺钉的植入之后,就能基本掌握这项技术(按一台手术置钉4颗算,也就是需要20台左右的手术),这也是有充分数据研究后的结论。
第三组数据,还是据李维新教授介绍,神外医生一年要能完成至少例专门的脊柱手术,才有可能从头部手术中脱离出来专门做脊柱手术。对于很多神外医生来说,可能要有勇气抉择,先放弃头部手术,才能更快达到年例脊柱手术的门槛。
近日,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组长李维新教授接受神外前沿新媒体专访,介绍了神外医生如何缩短脊柱手术的学习曲线,尤其在神外医生开展脊柱手术上应该进行哪些入门训练,在职业发展上应该做哪些取舍和选择?
专家访谈神外前沿:导航在脊柱脊髓疾病手术中有什么应用的前景和价值呢?
李维新:在一般的脊柱脊髓手术中,导航的需求性不是太高,比如正常单纯的椎管肿瘤、脊髓肿瘤,其定位等方面很清晰,而且其骨性结构相对正常,这时运用导航的必要性和需求性就不是很大。
但脊柱脊髓手术中会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置钉,比如肿瘤合并有比较严重的脊柱畸形,在置钉以及形态的矫正上有一定的复杂度,这时就很需要导航的应用。
医生借助导航对复杂的椎弓根位置和角度等,可以比较好的进行术中置钉选择。虽然神经导航可能平时用得很少,但用这一次就能解决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配备神经导航设备,来解决比较复杂的脊柱畸形等手术。
神外前沿:在脊柱手术中置钉的时候,导航帮助找到位置,是通过探针指引,还是把设备注册到导航上面?
李维新:术中导航一般会配合O臂或者术中CT进行术中辅助,把导航的定位Mark和术中暴露出来的骨性结构进行匹配,导航目的主要为了寻找置钉的位置点,置钉的角度以及置钉的深度,这样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影像也是来自于术中的,不会有偏移。
神外前沿:传统的神经外科在内固定上做的稍微欠缺一些,更多是对神经的保护。有了导航之后,是不是能够缩短内固定的学习曲线呢?
李维新:传统意义上的神经外科对置钉可能会比较欠缺,但随着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在置钉上,逐渐掌握了置钉的技巧。
对于置钉的学习曲线,我们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如何学习置钉:正常情况下如果医生有80颗螺钉的植入经历,置钉学习是够的。
神外前沿:怎么判断80颗螺钉呢?
李维新:这是有大量的数据来证实的。如果一名医生完成了80颗螺钉的植入之后,置钉的角度以及置钉的准确率和一名经验很丰富的外科医生进行置钉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统计学上是没有差异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开始从事脊柱工作,置钉80颗以上的神经外科医生也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神经外科置钉上比较欠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神外前沿:以您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来看,神外医生做80颗置钉容易达到吗?
李维新:很多医生既做头部的治疗,也做脊柱的治疗。要想专注做脊柱的治疗,首先必须保证脊柱工作比较成熟,比如一年要能完成至少例专门的脊柱手术,才有可能从头部手术中脱离出来专门做脊柱手术;如果不能满足例,完全从头部手术工作中脱离出来可能也不太现实。
问题在于此先专注于做脊柱才能够完成每年例以上的手术,还是要完成例以上之后才能够脱离出来,这是到底是先有蛋还是有鸡的问题。
以我本人举例,我是从年开始专注于脊柱,其他头部手术不做了。那时年脊柱手术量也就是70台。在放弃了头部的手术专注于做脊柱之后,无论在宣传、科普上,包括手术技术的训练上都是专注于脊柱,到年年手术量就突破台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应该是有所取舍,先放弃头部再做脊柱,这样手术量很快就能上来,而不是应该先达到例的手术量以后再专注做脊柱。
所以,80颗螺钉对大多数既从事头部又从事脊柱的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应该很快就能满足一年80颗螺钉,而不是80例。即使是没有完全放弃头部,没有专注于做脊柱,80颗螺钉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
神外前沿:是否可以理解,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只要完成年80颗螺钉植入就能够基本掌握内固定技术呢?
李维新:应该说固定技术不单纯是植入螺钉,植入螺钉只不过是固定技术里其中一项,还涉及到脊柱固定、矫形、复位、融合等一系列技术,其中置钉学习曲线稍微长些,神经外科医生掌握了置钉之后,其它一系列技术也需要逐渐去掌握,在固定技术系列的培训班里都有涉及。
神经外科除掌握置钉外,脊柱力线,植骨融合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神经外科医生可能在植骨融合,对于融合植骨床的处理,植骨量的掌握,植骨位置、力线、应力结合部的掌握等也需要学习的时间。
神经外科医生在学习掌握脊柱技术时,既要掌握传统的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同时也要掌握在脊柱技术中,对于置钉、融合、力线等方面的技术。
神外前沿:骨科的同行说神外对神经保护确实做得很好,但是内固定翻修率要高于骨科的,在提高固定的质量上应该怎么做?
李维新:年我有机会专门和矫形外科医生在一个中心里工作了一年,确实受到矫形外科医生很多帮助,带着我们一起相互交流。
随着神经外科这些年的努力和发展,涌现出一批神经外科专门脊柱讲师,以菅凤增教授为首的神经外科医生培训了一批自己的讲师,也得到专家认可,比如AO讲师队伍在神经外科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讲师队伍受到专业脊柱工作和同仁的认可。
除了这样一批讲师队伍带动下,实际上现在国内神经外科脊柱也有正规培训的,经过3-5个不同内容的神经脊柱专门培训班之后,神经外科医生可能在脊柱技术方面的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正规一些。
神外前沿:螺钉的固定是暂时的,最后是否还要依靠重建,补充和植骨融合上,您觉得,现在神外做这方面有哪些技术是比较先进的?
李维新:在传统的脊柱固定上,融合确实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我记得在和我们前辈交流时,确实他们在融合上做得非常仔细,第一非常重社植骨床的处理,第二在植骨的量以及取骨的部位,对自体骨的要求,骨的新鲜程度,包括植骨颗粒的大小等,这些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当时也是苦于当时我们整体融合率、融合材料等这些技术上可能会受限。
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很多术中融合的材料在不断的提升,比如现在多孔融合器,还有很大植骨窗的OLIF融合器等使得植骨接触范围更大了。相对来说植骨技术要求比以前有所降低,同样的处理,现在我们做的植骨融合率可能就会更高一些。
神外前沿:对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骨科也能做,神外医生也能做的疾病,这类疾病中神经外科有哪些优势呢?
李维新:实际上这是大家都不能回避问题,我们对局部操作可视化的进展,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拓展,大家都有微创的概念。实际上现在我们做镜下的显微操作,包括OLIF,可能传统的矫形外科医生头戴放大镜,但是在做OLIF这种很深的操作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些,而且长时间低头,对医生自己的颈部也会有影响。
随着现在微创化的进展,在显微技术的要求上越高,无论是神经外科医生,还是矫形外科的医生,大家对于显微技术大家现在都认可的,这点毫无疑问。显微技术骨科也在不断地推广,越来越多的矫形外科医生在应用显微镜,其的优势在于真正的看到而且将其放大,这样手术的安全性和微创就会提高很多。
手术视频观看手术视频请扫描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