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养生成为流行趋势,此项活动突破年龄限制、性别限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年轻上班族,无论男女老少,都成为养生大军一员。
现阶段,养生界流行“运动是最好投资”言论,不少人开始付诸实践,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群体,花样百出。比如,女性朋友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壮大,男性群体则对甩响鞭颇为青睐。
然而,该类人群实践下来,逐渐意识到,上述运动方式,似乎存在某些副作用,广场舞虽然能够加速脂肪燃烧,但会损伤关节,导致肢体疼痛;甩响鞭虽然能够解压,强化上肢功能,但肩关节多苦多难,容易引起韧带拉伤。
“吃一堑,长一智”,中老年朋友钻研养生运动方式,孜孜不倦,血泪教训得出经验,散步类舒缓运动,强度低,但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致病几率,相较于广场舞、甩响鞭,可操作性强,安全系数高,最具性价比。
经常散步,对6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是好是坏?从科学角度讲,6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坚持经常散步类运动方式,的确有助于身体健康,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疾病风险
医学界相关研究指出,6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坚持长期散步,能够大大降低高血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提高抵抗力
中老年群体,身体随年龄增长,各组织器官逐渐走向下坡路,老化进程加快。这就意味着,细胞活化再生能力减弱,免疫力大大下降,细菌、病毒寻隙而入,免疫蛋白细胞溃不成军,三不五时,小病小灾找上门。
经常散步,能够使身体“热起来”,加速血液循环,强化新陈代谢速率,迫使垃圾毒素排出体外,延缓组织器官老化速度,修复受损免疫屏障,将各类疾病拒之门外。
3、能够保持积极向上情绪
6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社恐”问题。年纪越大,越爱独处,长此以往,孤独寂寞感倍增,抑郁症、躁郁症等不请自来。负面情绪缠身,身体器官也会受到牵连,进而影响寿命。
经常约上三五好友散步,能够在行走过程中,与朋友畅谈天地,舒缓烦闷情绪,寂寞孤独感一扫而空,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快乐荷尔蒙分泌量增加,情绪积极向上,获益颇多。
特别提醒,散步等运动方式,虽然好处不少,但也要注意方式,若不注意某些细节,往往适得其反。
65岁以上老人,散步时需牢记以下几点
1、散步时间要选对
大部分中老年人群存在通病,睡眠时间短,通常五六点钟就会醒来。甚至部分人群还存在错误认知,觉得清晨,空气最为清新,此时散步,既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又能达到健身养生目的。
实则不然,夜晚,人体在休养生息,树木也在陷入沉睡,光合作用减慢,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一直延续至清晨,此时散步,并不能起到舒缓身心作用。
此外,清晨是人体血压最高峰阶段,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过度劳累,轻则胸闷气短、呼吸不畅,重则晕厥、休克。因此,傍晚时分,是散步最优时间选择。
2、散步姿势要正确
大多数中老年朋友,存在共同细节:背着手走路。这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长期如此,会压迫脊柱神经,导致驼背。散步路程相对较长,长期保持此类姿势,无益于身体健康。
昂头挺胸,大步向前,利用腿部肌肉,带动全身,防止脊柱侧弯、畸形,从而维持体态,挺拔硬朗。
3、散步强度要适宜
散步虽好,但也要量力而行,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朋友,体力、精力有限,过度锻炼,会损伤关节,导致肌肉拉伤。
我国营养学界曾经提出建议,身体素质良好老年群体,维持在步到步左右;体质差人群,维持在步到步即可。当然,数据不代表实践,大家要依据自身情况,适当调节。
4、饭后不要立即散步
民间俗语常说,“饭后步,活到99”,很多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往往放下碗筷就出门遛弯。此类行为,实际在损耗肠胃使用寿命,原因在于,刚刚吃过晚饭,食物未曾完全消化,此时散步,会导致残渣沉积,引起腹胀、腹痛。
饭后等待半小时,给胃肠道工作预留时间,此后再去散步,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你喜欢散步吗?有什么养生运动小妙招?欢迎下方评论区分享。
#健康科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