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猛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在我们身边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开发布的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而65岁以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
然而更可怕的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年一项纳入了69篇文献的meta分析[2]表明,年到年间,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年之前的患病率为14.94%,-年期间的患病率为27.96%。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寂静杀手”在于它的严重后果——脆性骨折,一旦髋部骨折后果极其严重。
髋部骨折真正的困扰在于卧床时发生的各种并发症:长期卧床还会导致肺部的分泌物(痰液)无法顺利排出,时间一长,非常容易形成坠积性肺炎,引起全身难以控制的感染。
除此之外,同样麻烦的还有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这些常见却严重的卧床并发症无一不是对老年人生命安全的极大威胁。
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成为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
那么,您真的了解这位“寂静杀手”吗?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人体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
骨骼是我们身体里最大的钙仓,90%以上的钙储存在这里。骨骼处在不断的重塑的过程中,分解旧的,生成新的,来供应身体的需要,修复受损的部分,保持骨骼的强壮。
在25到30岁之前,新生的骨组织超过分解掉的骨组织。而在更年期妇女中,骨骼的分解则超过了生成,导致骨质丢失。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质更是加速地丢失。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当骨质疏松症发生时,骨骼的内部结构变得脆弱,骨头的质量和力量都被削弱,很容易导致突然和意外的骨折。
下面这张图中的圆圈里,从左到右,依次为正常,骨密度低下,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的骨头。
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大多数骨质疏松病人属于此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确。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任何可以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甲亢、甲旁亢、糖尿病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真的是悄无声息吗?
骨骼由有机物(主要指骨胶原)和无机矿物质(主要指钙和磷酸盐)所构成。如果把骨骼比作是一座房子,有机物相当于房子的钢筋,提供了骨骼的柔韧度;无机矿物质相当于混凝土(水泥),提供了骨骼的硬度,两者有机结合,骨骼才能既坚固又有韧性。
我们的骨头时时刻刻都处在不断重塑的过程中,破骨细胞不断地消灭“受损或老化”的旧骨,成骨细胞不断促进新骨的形成,完成骨骼的新旧交替。
随着机体的衰老、激素的变化,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的能力逐渐减弱,消灭旧骨的破骨细胞能力相对增强,骨骼的分解超过生成,导致骨质丢失。随着骨质的流失,逐渐出现“骨量减少”,再进一步进展就是“骨质疏松”了。
早期骨质疏松过程往往悄无声息,这也是它得名“寂静杀手”的一个原因,一旦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临床表现,往往意味着大的麻烦。
疼痛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全身骨痛,常于起坐时、翻身时等姿势变换以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甚至出现活动受限。
脊柱变形时,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身高变矮、脊柱畸形、胸廓畸形等,严重时损伤心肺功能,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食欲减低、腹胀、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脆性骨折具体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如从站立高度或者低于站立高度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肱骨近端、桡、尺骨远端、骨盆等。
骨质疏松,只补钙就行了?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取决于年轻时获得的峰值骨量和中老年阶段的骨丢失速率,维生素D对骨骼和肌肉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补充维生素D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减少骨折风险,充足的维生素D维持正钙平衡,减少骨转换失衡和骨丢失加速。
因此,钙是骨骼的必需原料,但补钙并不是全部,还要补充维生素D,它能够促进钙的吸收、防治骨质疏松并减少骨折风险。
根据《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或老年低骨量,伴有骨折高风险的人群,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基础措施之一,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4]。
该指南推荐,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预防骨质疏松症建议每天钙剂摄入量为~毫克,维生素D摄入量为~国际单位[4]。
请注意,这里维生素D摄入量每天是~国际单位,高于常规的维持剂量国际单位。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5]指出普通维生素D(D2和D3,两者无本质区别)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而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是经过羟基化的维生素D类似物,属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
该共识推荐,对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建议用普通维生素D2或D3制剂,不推荐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纠正维生素D缺乏。此外,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导致高尿钙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维生素D,特别是联合补充钙剂时[5]。
已被确诊骨质疏松和发生过脆性骨折者,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等。
最后,请花1分钟时间进行下骨质疏松风险自测,下列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