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杂志》年第7期的评述指出,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不是一种病,基本依据如下:
一、主要病理表现不同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炎症。而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肌肉及韧带在骨附着处的附丽性病变。后者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肌肉和韧带的纤维硬化、钙化、骨化、骨刺明显形成。而前者的主要影像学改变为关节的侵蚀性改变(主要包括关节端的脱钙)。
二、类风湿因子出现频率差异
类风湿关节炎的类风湿因子多为阳性。而强直性脊柱炎的类风湿因子阳性者约为8%。与常人分布相同。
三、HLA-B27出现频率不一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阳性率达到90%以上。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HLA-B27阳性率约8%,属常人分布。
四、出现频率差别
类分湿关节炎患者的HLA-DR4阳性率为60%。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HLA-DR4阳性率约20%。属常态分布。
五、人种族群的差异性
强直性脊柱炎的世界地理分布,有明显的人种族群和地区差异性。白种人患病率最高,约达1‰.尤以加勒比地区及北欧人患病率最高。据报道,挪威人的患病率高达50‰.海地人的患病率更达60‰.。黄种人的患病率较低,约为0.1‰--4.5‰。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发病率相近。而西非黑人的患病率最低,西非、南非黑人的患病率仅为0‰.--0.7‰.。而类分湿关节炎患者呈世界性分布,累计各人种,各种族之间无差。
六、家族的差异化
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的家族性。而类分湿关节炎的家族性不很明显。
七、性别差异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女之间的比例为:9--1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类风湿关节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八、年龄差异
强直性脊柱炎多于20岁前,即青少年时期病多见,患病高峰期为20--30岁。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可见于各年龄组。患病高峰期为30--50岁。
九.病变部位差异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各关节。四肢关节亦可受累及,但主要为四肢的各大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等;而上肢的各小关节不受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侵犯四肢各关节,尤其是上肢各小关节;常有对称性,游走性病损的特点。
十.骶髂关节炎损害率
强直脊柱炎患者,几乎%受侵犯。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骶髂关节,很少受累及。
十一.聂洽关节损害率
强直性脊柱炎很少累及。而类风湿关节炎月50%以上侵犯此关节。
十二、脊柱各关节关节受累的差异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若无及时正确的诊治,最终多会侵犯全脊柱;而且多维腰椎首先手累及。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累及脊柱,一般只累及颈椎,不涉及胸腰椎关节炎。
十三.风湿结节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无风湿结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见风湿结节。
十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强直性脊柱炎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但类风湿关节炎多不引起此证。
十五.肺部病变
少许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仅可出现上肺叶的纤维化改变。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肺部病变,常为结节性改变。胸腔积液或肺间质纤维化。
十六.两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有差异
强直脊柱炎对非淄体类抗炎药的治疗较敏感,而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欠敏感;类风湿性关节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治疗敏感,而对NSAIDs的治疗欠敏感。
温馨提示中华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总会提醒广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万不可病急乱投医,不可轻信浮夸疗效、技术没有认证等宣传,理性就诊、多方考证,避免上当受骗。
上省党报啦南方日报惠州市实验蔬菜种植技术大全nbsp大田蔬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