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三、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因素
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往往与软组织损伤同时发生,并随之发展。椎间盘退变,椎周肌肉相对紧张或松弛,韧带、关节囊、筋膜等软组织慢性劳损或损伤变性(纤维化、钙化、或粘连、和疤痕挛缩)等都可使椎间关节的力平衡失调,从而发生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另外,先天畸形或炎症等因素,加上一定诱因作用,也易发生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其诱因主要有:轻微扭伤、过度疲劳、工作或睡眠姿势不良、感受风寒湿邪及内分泌失调等。一般情况下,活动度大的颈腰椎关节移位的幅度可稍大;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及骶髂关节移位机会及幅度相对较小。椎间盘突出也可视为椎间关节移位的特殊形式。椎间小关节发生微小移位将直接或间接地对脊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造成卡压和刺激,而引起相关器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椎间小关节微小移位是“脊柱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四、先天性畸形
对先天性椎体融合,先天性颈肋及椎管狭窄者来说,由于患椎或患肋活动度减少,也就增加了其上或下部椎骨或肋骨的负担而使其周围的软组织易于发生劳损,故脊椎病好发于畸形椎体的上或下一椎间部位。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其椎管、椎间孔及横突孔等骨性孔道比正常人狭小,因而代偿功能较差,对原本在常人可以不致病的轻度脊椎错位、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钙化等病理改变则即可发病,且患病后症状往往比一般病人重。
五、炎症因素
躯干某部位发生急慢性感染时,将刺激邻近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囊,使其充血或松弛,从而造成脊椎内在和外在的稳定性降低,此时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就可能引起脊椎的错动移位,如儿童中绝大多数的自发性颈椎1、2脱位者,大多与咽喉及颈部的炎症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及盆腔等炎症变化,亦能影响到胸椎、颈椎和腰骶椎,使其稳定性降低,以致引起颈背和腰骶部的疼痛不适。这主要因为炎症造成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充血松弛,使其失去护卫作用,从而使椎体的稳定性受到损害,加上一定的诱因,结果发生关节错位。
六、自身免疫反应
有人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免疫性抗原,其所致的抗原抗体反应首先侵害骶髂关节及脊柱诸关系,使椎间关节滑膜充血、水肿,大量单核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浸润处毛细血管和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进而使滑膜增厚并有绒毛形成。同时,肉芽组织中释放出某些水解酶,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质、韧带和肌肉中的胶原基质发生侵蚀,结果使关节破坏,使上、下关节面融合,并发生纤维性关节强直,甚至骨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脊柱强直。另一种情况,就是受罹患的前纵韧带、横突间韧带、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的硬化、骨化。这四种韧带的硬化有时并非同步进行,前二者较慢,后二者较快。前二者一般到静止期才硬化。部分病例的前纵韧带和横突间韧带根本就没有硬化、骨化征象,其主要病理变化是挛缩。由于前边逐渐挛缩,后边逐渐硬化,结果使人体各种支持脊柱前后平衡的组织将无力阻止脊柱前屈的趋势。由于脊柱逐渐屈曲,前面的腹部肌肉也就发生废用性萎缩,同时背部肌肉也被强制性拉长。人体为了缓和这种难以抗拒的趋势,就被迫将下肢处于半屈曲状态,这样人就更显得弯曲成团,这种情况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强直性脊柱炎性驼背。强直性脊柱炎可引起脊柱侧弯。
七、其它因素
脊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或嗜伊红细胞肉芽肿以及脊髓自身的病变等均可引起脊柱损害或引发相应疾病。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医学系列丛书之《脊柱相关疾病诊疗学》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脊柱事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