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骨骼是躯体的支架和运动系统的核心部分,故此骨骼也承担着巨大的应力负荷,当然坚硬的骨骼还责无旁贷地起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比如脆弱的大脑组织就被坚固的头颅骨保护着,宛如一顶内置的头盔,坚强到足球运动员可以用头将高速飞驰的足球顶进球门。
全身块骨骼的强度并非均匀一致,而是根据受到应力的大小成正比地各有不同,比如双侧大腿骨的强度是最大的,就是因为其承担的负荷最大。
脊柱有33块脊椎骨,从上到下脊椎骨椎体的体积和强度也是逐渐加大,位于躯体脊柱底座的腰5椎体就要比颈椎椎体大了许多。
可见,骨骼硬度的这个特点是其生物力学行为的本质特征。
骨骼中含有两种主要成份:
一为无机质的矿物质,主要是钙元素,赋予骨骼于硬度和强度;
二为有机质的胶原蛋白,赋予骨骼有一定的弹性,使其不易折断。
幼儿和青少年期,有机质含量较高,骨骼弹性好,不易骨折;成人后,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达到最佳比例,骨骼的硬度和弹性都是最佳状态;步入老年,骨骼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骨骼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无机质含量减少,骨骼硬度也下降,骨质变软。
由于老年人的骨骼变脆变软,容易发生骨折,这种骨折就被称为脆性骨折,也叫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最常见于:脊柱、髋部和手腕处。这里主要讲讲发生在脊柱及髋部的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
脊柱压缩性骨折
发生在脊柱的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也被称为脊柱压缩性骨折,在三个部位中发生率最高。
其表现为:老年人因患有骨质疏松症,在低能量损伤中,可能仅仅是跌了一个屁股蹲,相当于人体在不到一米的高度跌倒,势能转换为动能并传导到脊柱,集中作用于某一个或某两个椎体,椎体因强度下降进而被压瘪。
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不能坐和站立,平躺时疼痛减轻,但是在卧位时翻身困难疼痛加重,尤其是在从卧位到立位的起床过程中尤为疼痛,甚至是不能翻身及起立。具体到某个患者的疼痛程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严重的不能翻身,轻度的还可以下地活动,当然也是较为困难的活动。
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点:
1、脊柱疼痛,行动困难,特别严重的患者,卧床休养时容易并发肺部和泌尿系感染,甚至是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2、因脊柱疼痛而不得不制动休息,时间将近两个月,必然会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加重原有骨质疏松,将来下地时更加容易骨折,步入恶性循环;
3、被压缩的椎体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支撑性治疗,压缩程度也会逐渐加重,诱发脊柱严重后凸畸形,导致顽固性腰背疼痛,甚至需要施行脊柱截骨长节段固定术来解决问题。(请见前面文章“一台本可以避免的大手术”)
骨质疏松性脆性髋部骨折
而另外一种骨质疏松性脆性髋部骨折,更被欧美许多学者戏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髋部骨折主要指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也是常见于老年人的一种骨折。该骨折发生后,患者会立刻丧失活动能力,不能站立及行走。许多老人,夜间起夜时,由于头脑不是很清楚、夜间视线不佳等原因,摔倒在地上,发生髋部骨折后,患者不能行动也就无法通知别人,如果患者不能够被及时发现,多半不得不在地上熬上一夜,等到第二天被人救助时,往往会发生肺部感染。
发生骨折的患肢由于剧烈疼痛不能活动,长时间不能活动,血流淤滞,再加上骨折创伤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患者往往会出现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漂移到肺部动脉,会发生肺梗塞。
髋部骨折后,无论继发肺部感染或是肺梗塞,都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这里说的髋部骨折是老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其实是指这样的老年人,将很快因为各种并发症失去生命,没有机会再发生其他骨折了。
面对无法避免的骨质疏松,及其各种并发症,人类目前还是束手无策。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众多抗骨质疏松的药物,都在用数据展示其能够降低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但是我们心里都知道,老年人一旦摔倒十有八九会有骨折,长期用药也不能完全避免。
作者:张良